2006/11/12

蔣渭水紀念公園

大部份的人應該都聽過蔣渭水先生,可是可能不知道台北市現在有一個蔣渭水紀念公園

蔣渭水先生是台灣的民主先趨。他雖然是宜蘭人,不過他大部份的工作區域都在現在台北市的大同區。所以原雙蓮國小對面的錦西公園,就被選定並改建為蔣渭水紀念公園。

坦白說我之前完全不知道有這個紀念公園的存在。雙蓮國小是我的母校,寧夏路夜市更是以前經常出入的地方。現在雖然早已搬離大同區了,不過寧夏路夜市的小吃,仍然是晚上解饞的最佳選擇之一。昨天晚上,突然又想到那裡去逛一逛,因為停車位實在難找,找啊找啊!就開到雙蓮國小附近,結果在學校對面找到了停車位,下車一看,咦!怎麼變成蔣渭水紀念公園了?還好隨身帶著相機和腳架,於是趕快拍了幾張照片。

除了紀念碑之外,在公園的後方也新建了一個牌樓。紀念牌樓的設計,主要是想呈現蔣渭水先生當時的時代背景,因此採取了當時的騎樓式建築。由於鏡頭的關係,沒有辦法在牌樓的正前方納入所有的景,因此,只好從側面著手。從這張圖中可以看出在 18mm 時,鏡頭沒有辦法很有效的抑制變形。不過我認為也還好啦,廣角變形本來就是表現現場張力的一種方式。

除此之外,這件事還告訴了我幾件事:

  1. 相機要隨身攜帶啊,最好腳架也不要忘記。
  2. 對於很久沒去的地方,要找個時間再去逛逛。就像上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天祥 - 太魯閣間所多出來的一些人行步道。
  3. 對這個公園的設立,我還蠻感動的。像大同區這種老社區,它的都市再造計劃,絕對不是把它再建成另一個東區或信義區,而是發揮它的文化特色。
Michael

14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那天晚上拍照的時候巳經很晚了,所以整個公園都沒有人!只有我們家三個人而已,沒有什麼干擾。
由於是新的發現,我們還好興奮的東走走、西看看。不知道路過的人會不會覺得奇怪,這三個人在幹什麼?---三更半夜不睡覺在公園照像!
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吧!---來點不一樣的。

Michael Lin 提到...

>>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吧!---來點不一樣的。

嗯!一成不變的生活的確容易變得很無趣。偶而有些變化、刺激,會更有樂趣。

匿名 提到...

哇!好懷念錦西公園呢!我記得小比兩三歲時我還帶她去過一次;不過那次的感覺是遊樂設施都舊舊髒髒的。

除了那個紀念碑和牌樓之外,不曉得其他東西有沒有維護得好一點?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去看一看了…

匿名 提到...

還有,什麼是騎樓式建築?

Michael Lin 提到...

>>不曉得其他東西有沒有維護得好一點?

這個紀念公園才剛開幕,所以目前是維護的還不錯,不知道能撐多久。

>>還有,什麼是騎樓式建築?

騎樓者;亭子腳(請用台語發音)也。

從照片中看起來,那裡像是一棟房子,可是其實它只是一個類似牌樓的設計。可是那個牌樓會讓你有置身老民生西路或是迪化街那種舊建築的騎樓下的感覺。

匿名 提到...

嗯!這個公園看起來"主題"非常明顯,一眼望過去就和一般公園不太一樣!
公園中間是一個大空間,有個紀念碑,再往裡走就是紀念牌樓(類似迪化街那種建築,但只是一面牆而已。經過設計及燈光的投射,看起來很像是一棟房子),站在騎樓下,看著照片和文字解說,想像那時人們的生活情形。
因為是深夜,所以沒有看清楚有沒有"兒童遊樂設施",但是我和Michael都一致認為,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和設計,因為大同區有她的文化和歷史背景,這是其他地區沒有的。希望我們的政府長官們,和我們一樣關心我們所生長的地方,同時也給我們的孩子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匿名 提到...

補充說明:
因為是深夜,周圍的商家都打烊了,路上也沒有什麼車。整個公園沒有其他人,加上燈光投射的設計效果,令人有那種"掉入時空裡"的感覺,好像就生活在那個時代裡。
下次找個白天時間再去,看看白天是個什麼樣子?說不定又有別的感觸呢!

Michael Lin 提到...

根據台北市政府的新聞稿:

整個設計(以下文字節錄自新聞稿)
是由哈佛建築師設計,當初設計理念強調與公園週遭環境融合,及呈現蔣渭水先生當時的時代背景,因當時騎樓式建築相當有名,因此,紀念牌樓及大門的設計將呈現那個時代紅磚建築、騎樓的感覺,並結合大稻埕傳統建築元素,讓來到此處的市民透過空間的體驗,感受到蔣渭水先生的那個時代及感覺。

我個人覺得這個設計蠻成功的。透過燈光和造景,相當程度的能表現出迪化街老建築的那種感覺。

Edward Lin 提到...

錦西公園原來是一片違建,在一場大火後,改成公園。不過我也不知道現在已經改成蔣渭水紀念公園。改天帶小孩子去看看。

不過最遺憾的是,圓環被馬英九毀了。

Michael Lin 提到...

>錦西公園原來是一片違建,在一場大火後,改成公園。

沒錯!好記憶啊!

>>不過最遺憾的是,圓環被馬英九毀了。

其實圓環和寧夏路夜市比起來,本來就是比較沒落的地方。我們以前也是比較常去寧夏路而很少真的〝進到圓環〞內。

對圓環的改建,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馬市府絕對難辭其咎,只是〝圓環〞這種交通設計本來就有其歷史、地理因素。在現在這種交通越來越繁忙、紊亂的時代,圓環是很難生存下去的。

匿名 提到...

小時候常常去圓環內買滷肉飯, 雞捲, 還有四神湯喝, 雖然龍鳳號現在還存在, 但是現代建築物裡面吃的感覺就是跟以前在圓環內不一樣.

台灣在於文化還有古蹟方面的維護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Michael Lin 提到...

>>台灣在於文化還有古蹟方面的維護還是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沒錯,而且這條路還可能必須要走很長很久。

博物館吧 提到...

你好~
我是蔣渭水基金會的工作人員,我們最近在FB上創了一個粉絲頁「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因為你這篇文章很好,照片也很美>///<所以剛剛借用你的第一張照片PO在粉絲頁上,不知道可不可以呢?我們有註明文章和照片的出處,如果不行的話我們會拿掉,真的很謝謝你:)

Michael Lin 提到...

沒問題,歡迎採用,不過我也沒想到這麼久的文章也還會被找出來。